田家四时·其二
郭祥正〔宋代〕
麻麦闻熟刈,蚕成缲莫迟。
更看田中禾,莨莠时去之。
幸此赤日长,农事岂敢违。
愿言一岁稔,不受三冬饥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听说麻麦熟了就要割掉,养蚕吐丝成蚕缲千万不要太晚。
还要查看田地中的禾苗,有杂草时要赶紧除掉。
幸亏太阳光照时间长,农活怎么敢不做。
希望一年都有成熟庄稼,这样就不会遭受冬天的饥饿。
注释
刈:割。
缲:同“缫”。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。
莨莠:指杂草丛生的地方。
稔:庄稼成熟。
简析
《田家四时·其二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描写了农忙时节,农民抢收麻麦、缲丝,同时不忘除草保禾的辛勤场景。在炎炎夏日,他们也不敢懈怠农事,期盼一年丰收,以免受饥寒之苦。全诗语言质朴,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与他们对丰收的渴望,表现出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与赞美。
郭祥正
郭祥正(1035~1113)北宋诗人。字功父,一作功甫,自号谢公山人、醉引居士、净空居士、漳南浪士等。当涂(今属安徽)人。皇祐五年进士,历官秘书阁校理、太子中舍、汀州通判、朝请大夫等,虽仕于朝,不营一金,所到之处,多有政声。一生写诗1400余首,著有《青山集》30卷。他的诗风纵横奔放,酷似李白。 1431篇诗文 51条名句
自嘲
陆游〔宋代〕
少读诗书陋汉唐,莫年身世寄农桑。
骑驴两脚欲到地,爱酒一樽常在旁。
老去形容虽变改,醉来意气尚轩昂。
太行王屋何由动,堪笑愚公不自量。
醉翁亭记
欧阳修〔宋代〕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(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:山之僧曰智仙也)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,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,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
清平乐·村居
辛弃疾〔宋代〕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(亡 同: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