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缺遇盗
《吕氏春秋》〔先秦〕
牛缺居上地,大儒也。下之邯郸,遇盗於耦沙之中。盗求其橐中之载,则与之;求其车马,则与之;求其衣被,则与之。牛缺出而去,盗相谓曰:“此天下之显人也,今辱之如此,此必诉我於万乘之主。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,我必不生,不若相与追而杀之,以灭其迹。”於是相与趋之,行三十里,及而杀之。此以知故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牛缺居住在上地,是个知识渊博的儒者。一日,他前往邯郸,途中经过渭水,遭遇了盗贼。盗贼要他口袋里装的财物,他给了他们;(盗贼)要他的车马,他给了他们;(盗贼)要他的衣服被子,他给了他们。牛缺步行离开后,盗贼们相互说道;“这是个天下杰出的人,现在这样侮辱他,他一定要向大国君主诉说我们的所作所为,大国君主必以全国之力来讨伐我们,我们一定不能活命。不如一起赶上他,把他杀死,灭掉踪迹。”于是就一起追赶他,追了三十里,追上他,把他杀死了。这是因为牛缺让盗贼知道了自己是贤人的缘故。
注释
上地:古地区名,在黄河上游。
之:到,往。
耦沙:地
简析
这则故事以牛缺的遭遇为引子,揭示了“以知故也”的深层含义:有时候,过度的智慧或名声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。牛缺的慷慨与宽容,本应是美德,却反而激发了盗贼的杀意,因为他被认为有足够的能力和动机报复。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: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,既不能讲“贤德”,也不能苦苦哀求,要么丢掉幻想,团结斗争,战而胜之;要么脚底抹油,溜之大吉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有娀氏之女作北音
吕不韦及其门客〔先秦〕
有娀氏有二佚女,为之九成之台,饮食必以鼓。帝令燕往视之,鸣若谥隘。二女爱而争搏之,覆以玉筐。少选,发而视之,燕遗二卵,北飞,遂不反。二女作歌,一终曰:“燕燕往飞”,实始作为北音。《吕氏春秋》
采绿
诗经·小雅·鱼藻之什〔先秦〕
终朝采绿,不盈一匊。予发曲局,薄言归沐。
终朝采蓝,不盈一襜。五日为期,六日不詹。
之子于狩,言韔其弓。之子于钓,言纶之绳。
其钓维何?维鲂及鱮。维鲂及鱮,薄言观者。
江有汜
诗经·国风·召南〔先秦〕
江有汜,之子归,不我以。不我以,其后也悔。
江有渚,之子归,不我与。不我与,其后也处。
江有沱,之子归,不我过。不我过,其啸也歌。